畬族傳統(tǒng)服裝的拍攝現場。
近期,國內某大型購物網站推出的一條30秒的公益短片,用鏡頭講述了閩東老手藝人對竹編技藝的堅守。這部被稱為“鄉(xiāng)愁記憶”的公益短片一經發(fā)布,迅速征服了數萬網民。短片推出不到半個月時間,點擊數就達到120多萬。
視頻拍攝者,就是今年初剛剛拿下第八屆咪咕·G客原創(chuàng)視頻比賽一百萬基金大獎的壹方傳媒。這支90后的年輕團隊,用他們的執(zhí)著、熱情和鄉(xiāng)土情懷,為閩東老手工藝人推開了一扇窗,使后者再度走進大眾視野。
匠人匠心的藝術情懷
這部今年8月剛剛拍攝完的 《竹編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 公益短片,取材是壹方傳媒一貫堅持拍攝的閩東老手藝。雖然該片只有短短30秒,但看到畫面中84歲的老藝人用他那雙布滿歲月的手,在竹上磨節(jié)、分層、打磨、編織時,觀眾仿佛回到了兒時,那精湛的技藝化成一股濃濃的鄉(xiāng)愁,流淌在每個人心間。
“老手藝不比現代機械,守得了手藝,卻走不出銷路。”壹方傳媒導演劉圣輝道出了拍攝的緣由。在寧德市蕉城區(qū)洋中鎮(zhèn)芹嶼村長大的劉圣輝說,鎮(zhèn)上老街的糕點、糖果、竹編都是他童年里最美好的記憶。可隨著時代變遷,老手藝不得不面臨產品滯銷、難以維生、后繼無人的局面,看著一家家老店關門,那些珍藏的味道、技藝正在消失,他下決心將其記錄下來。
出于這樣的心境,劉圣輝和志同道合的友人,開始著手拍攝關于老手藝的紀錄片。2014年,借助 《舌尖上中國》 的勢頭,劉圣輝團隊便著手拍攝 《舌尖上的寧德·阿元光餅》 紀錄片,主人公阿元是洋中鎮(zhèn)上一個普通的光餅手藝傳承人。起初,阿元因不想生活被打攪而反對參與拍攝,劉圣輝便同阿元誠心交流,更是同吃同住同勞動,用真誠打動了阿元參與拍攝。紀錄片一經播出,反響熱烈,“阿元光餅”成了洋中鎮(zhèn)的一張新“名片”,不僅營業(yè)額翻了一番,阿元還找到相守相依的另一半。此外,該紀錄片還在“百姓富 生態(tài)美”微視頻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緊接著,劉圣輝便與幾個朋友成立了福建壹方維度傳媒有限公司,接連拍攝了《老手藝 新經濟》和《柿子紅了》,分別獲得寧德市電商扶貧技能大賽一等獎,“新時代 新農村”微視頻創(chuàng)作大賽一等獎。
如今,壹方傳媒致力將閩東老手藝帶出地方,走向全國。“今年,我們借力電商平臺,把拍攝的十幾條閩東老手藝的短視頻配上物品鏈接上傳,得到了不錯反響。”劉圣輝說。
傳統(tǒng)手藝的大膽“觸電”
“老手藝必須要走出新形式,它需要考慮消費者,又要與眾不同。”劉圣輝說,比如竹編,大多數人不知道從何購買,而電商恰恰能有效且快速地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讓閩東老手藝走進互聯網,壹方傳媒從今年4月初便開始籌劃,并在某購物網站上注冊了一個文化自媒體“壹方視頻”。隨后,他們發(fā)起尋找民間手藝人的消息,征集線索,逐個踩點,最終確定拍攝對象。電商產品宣傳片在于短、精、快,所以拍攝時,團隊不僅要考慮產品本身,還要體現手藝人的心境,這都給拍攝增加了不少難度。
“每個手藝人都有自己的脾性,有的性格孤僻,有的生性活潑,有的古板難搞,我們不但要順著手藝人的心境,而且要與他們產生一種內心的共鳴。”團隊成員馮求斌說,有時老手藝人頗有個性,常常不按拍攝腳本走,讓十幾秒的短片,拍攝時間拉長到近2個星期。
即便這樣,團隊也沒有一個人選擇放棄。而后,壹方傳媒又陸續(xù)拍攝了竹扇、竹編、油紙傘、霍童斗燈等多個短視頻,經過后期制作,配上購買鏈接上傳至購物網站。
數據顯示,一周之內,手工皮匠視頻的網站點擊量就達17萬,竹扇、竹編、油紙傘的視頻也同樣在一周內引發(fā)20萬以上的關注,網民的熱情出乎意料,讓壹方傳媒攢足了信心,也讓老手藝人看到曙光。
“原來還是有那么多人想了解我們。”竹編手藝人陳久應很是感慨,“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年輕人的關注,只要年輕人喜歡、關注,一代代往下傳,老手藝就不會死。”
用鏡頭講述老手藝人的故事、展現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現狀、揭示傳承匠心的意義與價值,壹方傳媒用他們的一片赤誠之心,讓老手藝人“觸電”,讓傳統(tǒng)文化走進大眾的視野。
情系鄉(xiāng)梓的“走心”團隊
這支15人的90后團隊對每一部作品要求極其嚴苛,每部紀錄片開拍前一夜,團隊成員還會將腳本在腦海中過濾個無數遍。從前期拍攝到后期制作,每一個人都拉緊神經,就連一個極小的logo(標志),也要求做到精益求精。就是這樣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才生出一部部好作品。
“生怕拍不好,達不到預期效果,辜負大家的期望。”拍攝三年多來,劉圣輝坦言,幾乎每一天都是“提心吊膽”。沒有一個導演想讓自己的作品石沉大海,劉圣輝也一樣。然而,要想讓作品有人看、有共鳴,還需“走心”,這也使得劉圣輝對題材選取頗為嚴苛。他說:“一個作品要打動他人,首先得打動自己,而只有當我們親身體驗過、感受過,才能了解這個故事,及其所包含的情感。”所以,在壹方傳媒所呈現的作品中,幾乎都能看到團隊成員的成長經歷和感受。例如,《記憶中的薄荷糖》 能讓劉圣輝回憶起小時候爺爺的味道,這樣一份情感的融入,也讓這部紀錄片更加打動人心。
為了拍好《竹編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團隊三次踩點,在腳本上反復推敲,就連后期配樂和色調也換了不下十個版本,耗時兩個月才推出,正是憑借這部作品,他們拿下一百萬基金大獎。作為一支年輕團隊,在大獎的光環(huán)下,無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大家都很拼,很專注。”團隊成員陳瀟瀅說,每天都有新的挑戰(zhàn),但是把最困難的事情做好,就很酷。憑借這股酷勁,壹方傳媒也吸引著更多年輕人加入,他們敢拼、敢闖、敢追夢,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講述時代的故事,記錄厚重的鄉(xiāng)愁。(記者 莊嚴 通訊員 蘇詩瑤 文/圖)
責任編輯:趙睿
- 漳州龍海市隆教畬族鄉(xiāng):村美民富幸福來2018-10-10
- 羅源舉辦第二屆 “稻魚·畬風” 旅游節(jié)2018-10-10
- 畬族非遺,怎樣傳給下一代?2018-09-29
- 寧德市蕉城區(qū)漳灣鎮(zhèn):幸?;ㄩ_致富路2018-09-14
- 山哈文化薪火代代傳——福鼎畬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側記2018-09-10
- 畬族非遺:后繼乏人引擔憂 怎樣傳給下一代?2018-08-31
- 畬族非遺,怎樣傳給下一代?2018-08-31
- 村莊美、產業(yè)興、民漸富--泉州少數民族村見聞2018-08-29
- 畬族非遺大縣的“蝴蝶夢” 閩劇舞臺上有了畬族故事2018-07-30
- 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走進”羅源白塔鄉(xiāng)南洋村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