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情感力和復雜決策力,仍難完全替代
平地一聲雷。個把月之間,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從線上火到線下,由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儼然改變了現(xiàn)實生活。
放眼一看,你我身邊興許已有了“新同事”。AI司機、AI主播、AI助教、AI醫(yī)生,乃至所謂的“AI公務員”,都接踵而來,科幻片秒變紀實片。人們在驚奇的同時,也不免有些“破防”:這些“新同事”,難不成是來搶咱飯碗的?
人工智能,確有許多亮眼表現(xiàn)。比如在處理大量數(shù)據(jù)、執(zhí)行重復性任務、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甚至還有“不要工資不怕累”的特質??梢娫谀承用嫔希斯ぶ悄艽_實對人力勞動構成了一定的替代性,“搶飯碗”一說,并非杞人憂天。
然而,大可不必過度緊張。在引入了70名政務“數(shù)智員工”的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其相關負責人就表示,把“數(shù)智員工”稱作“AI公務員”并不準確,它們實際上僅是公務員的助手,不具備單獨決策能力,需在監(jiān)護下開展工作。原因何在?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情感力和復雜決策力,仍難完全替代。
一方面,人工智能雖集成海量信息與算力,但它仍屬“模型”,是在模擬人類既有的認知框架,短期內還難以真正地超越定式、激發(fā)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人是社會性的,多數(shù)的工作,也因人的自我實現(xiàn)與人際連接,而別具意義。政務服務中的面對面、心貼心,求醫(yī)求學中的醫(yī)者仁心、薪火相傳,都能夠讓互動雙方得到珍貴的情緒價值和人生體驗。這也正是人工智能難以企及的。
當然,并不是說,人工智能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要看到,它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卷”,且并非消極“內卷”,而是有助于人們進一步揚長避短、術業(yè)有專攻。也不妨從辯證的、歷史縱深的角度去看,人工智能與其說是來“搶蛋糕的”,不如說更像是來“做大蛋糕的”。畢竟,歷次科技進步,終究是以服務于人類福祉為歸宿的。
作為職場上的個人,我們有理由樂見其成,亦有理由聞雞起舞。既適應時代發(fā)展,學會讓人工智能為我所用,同時也不忘錘煉“它無我有”的看家本領,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奮發(fā)拼搏精神的不變來應對萬變,我們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同人工智能互利共生。(劉 念)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報告顯示:臺灣企業(yè)對AI應用尚處萌芽階段2025-02-18
- 法國人工智能行動峰會閉幕 美英未簽聲明2025-02-12
- 馬克龍:法國人工智能領域將獲1090億歐元投資2025-02-10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