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一條心照不宣的財路點燃了龍乜村一些村民內心的貪婪。

每當夜幕降臨,323國道就成為龍乜人外出接頭的場所,他們在周邊村寨大肆收買嬰幼兒進行販賣,形成了以龍乜村為中心,輻射周邊村寨集收購、販運、轉賣為一體的拐賣兒童“專業(yè)村”,全村有70%的村民與省外人販子勾結,嬰兒在這里以商品的形式隱蔽地流動著。

天一亮,村子又恢復了寧靜。

1997年,龍乜村民小組上了公安部的打拐黑名單,警察一進村,村民們就四散逃避。

云南文山州“販嬰村”:村里男勞力幾乎都被抓去坐牢了(2)

1998年春節(jié)前夕,警方開展了對龍乜村販嬰犯罪的集中打擊,一個晚上就帶走了45名涉嫌拐賣嬰兒的村民,查破販嬰案件74起,涉及被拐兒童104名,共處理涉案人員18名,其中判處刑期最高的為有期徒刑14年。

村里的男勞力幾乎都被抓去坐牢了。

打拐之難

文山警方試圖加大力度打拐,尤其是打擊親生親賣的犯罪,但總是力有不逮。

文山警方鼓勵舉報,在有限的資金中抽出一部分進行獎勵,每筆的獎勵額度為2500至5000元;他們還針對案發(fā)地多為少數民族聚集區(qū)的特征,特招了一些少數民族干警,以便于語言溝通。按照村(街)不漏戶、戶不漏人的原則,對轄區(qū)內失蹤兒童、婦女和來歷不明及疑似被拐賣兒童、婦女登記造冊,收集信息,逐人進行核實;對每起拐賣案件的偵辦實行 “一長三包制”,各縣、市公安機關明確專人,落實責任,案件不破,人員不撤;按照“誰受理、誰采集、誰送檢”的原則,一個不漏地采集失蹤、被拐兒童、婦女的DNA等等辦法,但效果并不明顯。

2007年,首個國家級“反拐”文件——《中國反對拐賣婦女兒童行動計劃(2008-2012)》出臺以后,文山州成立了公安局、檢察院、法院、計生、扶貧辦等29個單位組成的反對拐賣婦女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集預防、打擊、救助和康復為一體的反拐工作機制,他們動員了一個縣級政府可以動員的一切力量;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培訓,幫助貧困婦女脫貧致富。但另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盡管文山州每年保持著10%的名義GDP的增長,但它薄弱的工業(yè)基礎和自然條件仍然是文山人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2015年,文山州的人均GDP為18669元,約為全國人均GDP的40%,即便是在不怎么富裕的云南省,也位列倒數第二位。

而在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間,文山公安部門共偵破涉拐案件1400余起,解救婦女兒童400余人。

而一個悖論是,由于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存在巨大的剛需市場,近年來在多方打擊之下,嬰兒的價格反而水漲船高,仍有不少人愿意鋌而走險。文山本地拐賣兒童的空間在逐漸壓縮,一些文山人販子就逐漸把陣地轉移到最靠近市場的地方,脫離了戶籍地的監(jiān)控,一切變得更為隱蔽。

令人欣慰的是,在販賣嬰兒問題屢禁不止的情況下,民間也自發(fā)出現(xiàn)了打拐行動。記者鄧飛在2011年發(fā)起了“微博打拐”行動,與些同時,網絡上幫助父母尋找的被拐子女的民間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那些在逃的人販子的信息被網友公布在網上,幫助各地警方將搜查工作,使其變得更高效。

鄧飛在微博中寫了一句,“幫助找到人販子吳正蓮,再集資獎勵舉報5萬元。”結果12小時之內,這條微博被轉發(fā)7萬余次,其中包括籃球明星姚明、歌星孟庭葦等公眾人物。

2011年11月7日,首批A級通緝犯中的最后一位潛逃者吳正蓮被河南警方捉拿歸案。此時,距離她在強制措施監(jiān)視下逃跑,已過去了3年。吳正蓮的老家距離龍乜村不遠。這個身高1.55米,瘦小的女子,一直是鄉(xiāng)鄰眼中隱忍的母親,而她在24歲的時候,就已販賣嬰兒11起。她帶著小女兒潛逃的3年間仍繼續(xù)作案,在2009年又參與拐賣兒童11次。在她改嫁后的家中,一個破敗的院子里,警察搜出的疑似贓款幾乎裝滿了一個麻袋。

責任編輯:肖舒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加強產融結合 助力企業(yè)發(fā)展 福建省企業(yè)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