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要從學生開始,因為師徒傳承的面太窄,而通過學校傳承非遺文化,就能將面擴大。”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春紙織畫的傳承人,林志恩這樣認為。如今,年屆八旬的他仍在校園進行紙織畫教學。
近年來,泉州各縣(市、區(qū))學校持續(xù)推進“復興少年宮”建設,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越來越多像林志恩一樣的非遺傳承人、藝人走進學校開設課程,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和發(fā)展。
永春
紙織畫白鶴拳進校園
“把梭慢慢穿進去,往下拉到底,再往自己的身體方向敲,把紙條敲密實。”近日,記者來到永春縣五里街中心小學,一節(jié)紙織畫課程正在開展,近30名學生認真聆聽永春紙織畫傳承人林志恩的介紹。
“我們學校作為閩南文化傳承基地校,學校‘復興少年宮’開設紙織畫特色課程,聘請傳承人林志恩進校傳授技藝。”輔助林志恩上課的美術老師林燕麗介紹稱,林志恩今年已經80歲,仍堅持每周三下午到學校指導學生制作紙織畫。他從2010年下半年將紙織畫帶入校園,到現在已經十余年。為了適應學校教學,2012年起,他用“板式拉紙條分經法”代替?zhèn)鹘y(tǒng)的“拉線分經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六年級的范佳煜坐在座位上熟練地制作著她手中的紙織畫,林志恩對她的技藝贊嘆有加。“永春紙織畫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所以我想學習,而且我也很喜歡,之后想跟老師一直學下去。”她告訴記者,她正式學習紙織畫才一年多,已辦過紙織畫的個人展,還為媽媽制作了紙織畫個人畫像。
“接下來也打算教學校的老師,讓老師勝任教學。當老師調到別的學校去,他們作為種子就可以讓永春紙織畫傳播開來。”林志恩笑著說道。
在永春縣桃城中心小學的“復興少年宮”則有著永春白鶴拳的課程。“我校聘請泉州市級非遺傳承人鄭曉嶸、永春縣級非遺傳承人陳東建等人為校外輔導員,到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學校老師李曉毅介紹道,該校成立白鶴拳興趣小組已經有十年,旨在倡導學生們習武健身,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堅忍的意志品格,塑造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方式對白鶴拳的推廣與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鄭曉嶸說道。
德化
楊梅云溪刻紙煥發(fā)新生機
2012年,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成立了“楊梅鄉(xiāng)民間藝術傳承實踐基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楊梅云溪刻紙從此正式走進課堂,后來也成為該校“復興少年宮”的課程。
作為潯中中心小學的老師,林月刊愛好刻紙傳統(tǒng)藝術,他同時也是德化縣剪紙協(xié)會理事。他介紹道,刻紙也稱剪紙,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而楊梅云溪刻紙的藝術獨具一格。
“刻紙進校園,為這種古老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注入新的生機。”林月刊表示,刻紙不僅能鍛煉學生雙手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培養(yǎng)學生的耐心和細心,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認識和理解。
據悉,德化縣蓋德中心小學的“復興少年宮”在每周三下午第三節(jié)課也定期開展云溪刻紙的課程。
南安
提線木偶成學校特色課
今年3月起,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第一小學、柳城小學、第五小學4所學校紛紛開展“高甲戲進校園”活動,高甲戲專業(yè)教師林麗娜應邀為孩子們開課。
南安文化館館長林潔芳介紹道,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甲戲是閩南文化的瑰寶,應該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和了解高甲戲文化。因此,他們和幾個學校合作,共同做好“復興少年宮”的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師生進一步認識和了解高甲戲的各種元素,感受中國戲曲博大精深的獨特魅力,激發(fā)他們愛戲曲、學戲曲、唱戲曲的興趣。
在課堂上,林麗娜會與學生講述高甲戲藝術的起源、形成、發(fā)展及戲曲傳承的重大意義,詳細講解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生、旦、凈、末、丑,以及中國戲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
除此以外,南安文化館還與南安溪美中心小學合作開設提線木偶的非遺傳承課程。“文化館的暑假課堂與學校課堂相結合,做到非遺進校園、文化共傳承。”林潔芳介紹道。
溪美中心小學在每周二、周四下午開展提線木偶教學活動,聘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厚源為指導老師。“孩子們告訴我說,他們由最初的陌生到逐漸熟悉,如今感覺就像一個操作大師一樣,十分有趣。”李金花老師告訴記者,黃厚源不但堅持自己親自教學,還經常帶領他的兒子和女兒無償為孩子們上課,提線木偶如今已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泉州晚報記者 郭芳蓉 通訊員 顏彩虹 林婉清 實習生 徐秋惠)
責任編輯:唐秀敏
- 仙游建成首批24所鄉(xiāng)村“復興少年宮”2022-08-04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