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晉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寶,黃河新聞網邀請省內文化學者,將散落各處典籍中,有關山西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經收集、整理、精編,借助網絡多媒體表現形式逐一發(fā)表,讓山西的文化傳播得更廣、更遠。
馬越:上期節(jié)目我們聊到皮影戲的來源,這期節(jié)目我們來聊聊皮影戲的發(fā)展情況。皮影戲到公元十世紀宋朝時進入極盛時代,在張擇端的記錄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生活狀況的國寶級名畫《清明上河圖》中還有幾處皮影戲演出的情景。元代皮影戲隨軍傳到了南亞。在阿拉伯半島影響最大的是土耳其。公元十七世紀,明萬歷年間傳到土耳其,土耳其人把它發(fā)展為本國的影戲,創(chuàng)造了很多本國不同性格的人物,最有名的人物是“卡拉格茲和哈吉瓦特”。
趙飛:沒想到,這些小玩意如此受國際社會的寵愛,還紛紛融入了自己的文化特點。
馬越:有很多國外的戲迷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趙飛:你剛才說的那兩個土耳其的皮影人物有什么來歷么?
馬越:卡拉格茲和他的朋友哈吉瓦特是奧斯曼帝國時期,布爾薩清真寺的建筑工匠,他們十分擅長講笑話,工人們常常停下手里的工作來聽他們講段子,耽誤了工期。當時的統治者蘇丹為此大怒,也擔心他們的影響力會煽動當地的叛亂,于是處死了這兩個人。后來蘇丹又后悔了,為兩個人樹了碑。工友們卻把他們的笑話一遍遍的講述,就這樣新的皮影戲的主角誕生了。土耳其人很喜歡卡拉格茲這個人物,因此,在土耳其皮影戲還有“卡拉格茲”的別稱。
趙飛:雖然皮影戲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但是中國皮影藝術的發(fā)展也并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后,又因社會動蕩和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yè)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馬越:而且皮影戲的現狀也不容樂觀。當年的制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年逾百歲,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傳統的皮影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也是它適應如今快節(jié)奏社會最大的障礙。
趙飛:皮影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色彩造型傾倒了無數的藝術家,卻給它的制作帶來了極高的難度。一個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這些復雜的工藝足以花去一個手工藝人數星期的時間,還不包括這期間因任何一個小錯誤而導致無法修改,全功盡棄的可能性。同時,成品的保存也是一個難題,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這對強調批量生產的工業(yè)化社會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弱點。
馬越:這個模式和我們現在的電視劇、電影拍攝過程非常相似。這要從源頭上說起,皮影藝術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
趙飛:2006年,孝義皮影戲和多地的皮影戲一起,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的傳承和發(fā)展還需要更多人的加入。"這是眾多皮影藝人的心聲,也是我們的心聲。
責任編輯:趙睿
- 40年演出15000場 皮影戲老藝人講述非遺傳承五年巨變2017-09-24
- 40年演出15000場 皮影戲老藝人講述非遺傳承五年巨變2017-09-24
- 最強大腦4周杰倫癡迷皮影戲 最強大腦第四季插曲背景音樂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