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 真相是這樣)
一年一度教師節(jié)。每年教師節(jié)的一大話題,是要不要給教師送禮。很多家長在網(wǎng)上“曬”準備送禮的清單,幾年前教育部網(wǎng)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lián)合向全國教師發(fā)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自覺抵制有償家教,自覺抵制請客送禮等庸俗風氣,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
在我們這個具有悠久的禮尚往來傳統(tǒng)的國家,這個本來不應成為話題的話題,卻鬧得沸沸揚揚。有的說:“不能送禮”,有的說:“必須送禮,否則……”還有的質問:“教師為什么不能收禮?”更有人認為:教師收禮,從孔子就開始了。
孔子青銅雕像。新華社記者 陳俊鋒 攝
蘇格拉底比孔子高尚?
“孔子當年收禮”的鐵證是:《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后人翻成大白話,就是:孔子說:只要給我送十條咸豬肉,我就收他做學生。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朱子語類》說:“古人空手硬不相見。束脩是至不直(通值)錢底,羔雁是較直錢底。真宗時,講筵說至此,云:‘圣人教人也要錢’。”一句話“圣人教人也要錢”。當年“批林批孔”時,這十條臘肉成了“孔老二”的一個罪狀——一邊嘴里說“有教無類”,一邊卻公開宣稱要收禮,嫌貧愛富,孔某人真虛偽!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在談到孔子時,刻意比較了他與希臘大哲蘇格拉底這兩位老師的風范。結論之一是:蘇格拉底有教無類,并且不收學費;孔子也是有教無類,但是他曾公開聲明:拿肉來,就可以成為我的學生。言下之意:蘇格拉底更高尚,他才是真正的有教無類。
蘇格拉底與孔子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蘇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中國孔子逝世后十年的光景,兩人活的歲數(shù)幾乎相同,都年過七旬??鬃赢斈贽k學有個固定地方,蘇格拉底并沒有創(chuàng)辦自己的學校。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因此蘇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貧。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雕像。新華社發(fā)
孔子是“被收禮”?
但是,也有很多人質疑:孔子當年真的收禮了嗎?質疑者主要圍繞“束脩”二字的解釋提出不同觀點。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脩”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舊時送給老師的酬金”,組詞“束脩”;二是同“修”。在古漢語中,“束脩”多被認為是“十條干肉”,《禮記·少儀》中說:“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這里的“束脩”就是“十脡脯也”,十條干肉。
也有人認為是另外一種解釋,東漢鄭玄為之所下注語即是:“謂年十五已上”(見《后漢書》卷六十四,《延篤傳》注)。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孔子的意思轉而成為:“從十五歲以上的人,我是沒有不教的。”孔子說過:“十有五而志于學”,他十五歲起開始專注讀書,因而推己及人。
還有人從古漢語句式來解釋孔子是“被收禮”了。這句話的讀法若是“自行/束脩/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帶著/薄禮或學費/來見我的”這種意思。但是,由古人說話的句法來看,整部《十三經(jīng)》里,沒有任何一處是以“自行……以上”來表達的。而“自……以上”的句法則出現(xiàn)兩次,都是在《周禮·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齒/以上”,亦即從“長出牙齒”(約一歲)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錄在戶口上。在此,明明指的是“年齡”。因此,這句話或許應該這么讀:“自/行束修/以上”了,也就是說,自十五歲以上。所以說,十條臘肉,很有可能是強加給孔夫子的,實在是后人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當然,孔子并不覺得收禮送禮有什么不對??鬃诱f:“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孔子這句話的意思說:事君及有事求人的人,都應該送禮來盡禮儀,但是人們卻往往以為是在獻媚巴結??梢姡斩Y送禮不過只是等閑之事罷了,只要以平常心來對待,便算是有孔子遺風。
在國外,教師并非不收禮。
例如丹麥,圣誕節(jié)或教師過生日,可接受學生5美元以下的小禮品,但嚴禁向學生索要或有任何形式的暗示行為,同時規(guī)定教師要在適當時機以等額禮品回贈學生。在韓國,教師節(jié)時可酌情收受學生贈送的手絹、襪子等小禮物。博茨瓦納教育部門規(guī)定,教師因調離工作和學生分別時,可接受學生贈送的咖啡糕等小食品,但須和學生一起分享,吃不完的允許老師帶走。
這些規(guī)定極具人情味,既照顧到師生間的禮尚往來和情感表達,又對教師的收禮做了嚴格限制。
所以,討論孔子當年是不是收禮了,是件無趣的事,但至少有一個可能:孔子不會因為沒有人送十條干肉而將之拒之門外。
退一步講,即使“束脩”是指十條干肉,但這十條干肉,是禮還是學費?孔子當年辦私學,用今天的話來說,屬于私立學校、民辦學校,沒有政府財政撥款,也沒有“希望工程”,孔子出身“破落貴族”家庭,估計經(jīng)濟也不寬裕,甚至捉襟見肘,收點學費不是天經(jīng)地義?在今天,哪個私立學校、民辦學校不是高價收費?
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學生們把制作的手工藝品送給老師。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當年上學的門檻遠遠比今天低
那么,“束脩”貴不貴?在網(wǎng)上,有好事者推算了一下:“一條臘肉大約一公斤,十條十公斤。孔子時代恩格爾系數(shù)比較高,但弟子們差不多都是農民,家里養(yǎng)豬自制臘肉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這樣,按一頭豬可以出一百公斤(編者注:估值可能偏高)臘肉算,農民交納給孔子的學費就是一頭豬的十分之一。對于家境貧寒的子弟來說,一頭豬可能就是全家一年的很大一筆收入,估計應該占到全家收入的二分之一(另一半來自莊稼的收入)。合計來算,十條臘肉,應該是全家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有報道說2005年農民人均年收入為3200元;二十分之一,應為160元。這就是說:現(xiàn)代農民若要到孔子那里去上學,要交納160元做學費。160元購買現(xiàn)代臘肉,可以買五公斤。大約相當于“束修”的一半。因為恩格爾系數(shù)降低,雖然只有一半,但是也許符合當時的實際。這是一種計算方法。另一種計算方法,就是按現(xiàn)代十公斤臘肉的價格計算。這樣就要占到農民人均收入的十分之一,為320元。”
這種算法當然不是很嚴肅的,但不管怎么說,孔子當年即使收學費,學費也是不高的,不然,孔門就不會有那么多出身寒門、生平寒微的窮學生,如顏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憲、伯牛等。例如顏回家,那是相當?shù)母F,住在陋巷里,以“簞食瓢飲”為生,一個灶,一口鍋,一兩張爛木板床,用土筑成的墻,可謂家徒四壁,窮得連旁人都看不下去。這樣的家庭,父子倆都能到孔子那里接受教育,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是這樣的佳話——“赤貧父子雙雙成為最牛教授的弟子”,可見當年上學的門檻遠遠比今天低了。
所以,現(xiàn)在討論孔子當年是不是收了十條干肉,是不是“教人也要錢”,還不如關注孔子當年對顏回這么一個貧困學生的態(tài)度更有意義。
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校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家長們都陷入一種困境
古今中外,除了一些像“文革”這樣的荒唐歲月,教師的地位一向很高,中國傳統(tǒng)有“天地君親師”一說,教師地位排序只在天地君親之后,其地位尊崇,可想而知。地位之尊崇,緣由期望之殷切。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教師學問固然應當足以傳道授業(yè),道德亦應為社會之表率。而既然以道德表率來要求教師,就不免以高于常人的道德標準來要求教師。正是因為如此,教師節(jié)要不要給教師送禮,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才變得這么復雜。
這種復雜,自然源于大眾對師德的復雜態(tài)度,或者是過高的道德要求,或者是徹底的道德悲觀——正因為此,家長們都陷入一種困境:假如我不送禮,教師會不會給我孩子穿小鞋?所以,才會有種種怪象——一邊互相攀比送禮,一邊大罵教師收禮。
著名學者何兆武曾寫過一本《上學記》,風靡一時,里面寫道,西南聯(lián)大作為抗戰(zhàn)時期最好的大學,自然也吸引了不少的“高干子弟”(何先生用語),在書中,何先生又專門的篇章寫這些高干子弟同學。這些高干子弟幾乎沒有人們習慣想象中的紈绔子弟,都和普通人家的子弟一樣,刻苦求學,低調做人。如果其中某人成績不好,就在班里抬不起頭,如劉峙的兒子,因為成績不好,在班上一點地位都沒有,老師同學都瞧不起他。
劉峙當時是國民黨所謂“五虎上將”之一,權勢可想而知,但西南聯(lián)大不以背景而以成績來看待一個學生,此中意味,太值得今人細細品味了。
面對當下“教師節(jié)不能變成送禮節(jié)”的爭論,唯有一聲長嘆:人心不古啊。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wǎng)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感恩教師節(jié)·郵儲在行動2018-09-20
- 慶祝教師節(jié)!福州江濱“點亮”主題燈光秀2018-09-11
- 福州地標為老師“亮燈” 吸引眾多市民駐足拍照2018-09-11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