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直通車微信公眾號消息,雙黃連昨天意外爆紅,很多人連夜排隊都沒買到。
雙黃連到底能不能抑制新冠病毒?
為了解答大家的疑問,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半夜聯系了上海藥物所的相關人士,發(fā)表了《雙黃連真的有效嗎?我們半夜聯系了上海藥物所》的文章。
問答內容是這樣的:
問:雙黃連這個事情是真的嗎?
答:對,有抑制作用是初步發(fā)現,初步發(fā)現對病毒有抑制。
問:早期服用能控制病毒嗎?早期服用會有好處嗎?
答:目前還沒有這么詳細的研究,因為我們只是在武漢病毒所做了一個初步驗證。
問:可以抑制病毒的說法是準確的嘛?
答:對對對,但也不能太拔高,因為這個科學的事情我們不想說得太過。
問:目前還在臨床研究階段嗎?
答:是這樣,我們后續(xù)會在上海市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做一些實驗,因為雙黃連本身就是上市的藥物,但是對病人如何有效,我們還要做大量的實驗。
問:臨床試驗前期有相關試驗數據嗎?
答:我這邊沒有,我不知道,我現在沒辦法回答您這個問題。
問:喝了雙黃連就對治病有效嗎?
答:我們現在也不好說這個問題。
我們也正好看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1月29日發(fā)了個微博,內容如下:
我們也覺得,科學的事情不能說得太過,科學的事情還得要科學地做,尤其是科學防治這件事兒。
正好,我們昨天發(fā)了一篇題為《世衛(wèi)組織發(fā)了新聲明后……》的文章,核心觀點就是——堅守希望,科學防治,才是打贏新冠肺炎阻擊戰(zhàn)的關鍵。
我們覺得可以今天重發(fā)一下。原文如下:
北京時間1月31日,世衛(wèi)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確診和疑似的病例還在不斷增加,大家心頭的疑慮也在積聚。
確實,我們對這只“黑天鵝”還知之不多,雖然已經完成病毒基因測序,也不斷推出新的診療指南,但一切都還在摸索中,還有太多不確定性。
不確定病毒的來源,不確定中間宿主,不完全確定傳播途徑,不確定潛伏期早發(fā)現的手段,不確定對癥的辦法,更遑論特效藥和疫苗。
各種言論紛紜,擴散論、變異論、強于弱于非典論。各種療法亂花,對癥論、鹽水論、中藥論、防艾藥論,等等。
科學實驗的標準只有一條:可以重復??上У氖?,這些結論都還來不及構成可重復的支撐。
新型病毒來勢兇猛。為什么兇猛?
首先來源于我們對這個“危機制造者”的認識不足,防控手段也幾乎是從零開始。
同樣來源于它擊中了我們社會治理的短板。認識不足也好,心存僥幸也好,“一問三不知”也好,還未補上的社會治理欠賬給病毒傳播提供了大行其道的機會。
病毒兇猛還來源于我們的恐懼。疫情奪去人的生命、危及人的健康,對社會秩序和社會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對經濟發(fā)展造成重大損失。在逃避這種恐懼以及對秩序的渴求中,系統的既有邏輯被打亂,非線性反應被放大。
在本就面臨較大壓力之際,疫情平地起波瀾,給經濟發(fā)展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首當其沖的是餐飲、旅游、酒店、交通、房地產等行業(yè),國際貿易和國際交流活動亦受沖擊。如果疫情持續(xù),還會導致全行業(yè)杠桿和債務增加、勞動力供給變化,或影響全年經濟政策的執(zhí)行和運轉,加劇經濟的脆弱性。
與其他自然災害不同,疫病流行最大的特點是——主體和客體都是人。人對人的防治首先是倫理,不能消滅只能保護。人無疑是這個世界流動性最強的動物,洪水有流域,臺風有軌跡,地震有斷裂帶,瓦斯泄露有坑道,人卻可以順著飛機、高鐵、高速公路流向四面八方。
這正是流行性疫病防治的難點與痛點。高速的社會流動性,帶來的是波及面的指數級上漲,導致危機不斷蔓延,防治范圍持續(xù)擴大。武漢前期流出500萬人,是一個疊加了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醫(yī)學的重大挑戰(zhàn)。
今年是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局之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是我們必須不能輸的一場硬仗。
堅守希望、科學防治,是打贏這場硬仗的關鍵。
其實,病毒并沒有那么可怕。人類并不具備征服和徹底戰(zhàn)勝細菌和病毒的手段,但這并沒影響到人類文明的繁榮。以天花病毒為例,1977年世衛(wèi)組織宣布天花滅絕,靠的是接種天花疫苗,也就是牛痘,我們胳膊上那個小疤痕。但是,我們一直沒有能消滅天花病毒的特效藥,天花再來也只能靠疫苗。
疫苗的本質就是病毒,激發(fā)人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從而避免感染,不知道以后我們還會不會普遍接種SARS疫苗、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但輕松點看,人類身體本身就是多種病毒的儲備庫。
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世界之戰(zhàn)》中,人類實現逆襲消滅近乎毀滅地球人的外星人,靠的就是地球上的細菌與病毒。人類與細菌和病毒可以攜手共生,而外星人卻不行。那一刻,細菌是人類相生相伴、共御外敵的朋友。
生物進化史既有大歷史視角的適者生存,又有特定歷史階段的共生共存。
人與細菌和病毒是可以共生共存的,只不過要給共生共存一些磨合的時間。從病毒的發(fā)展來看,它也在不停進化以適應與人類相處,呈現明顯的地域性。
SARS、埃博拉、中東呼吸綜合癥(MERS),都是相對集中于某一局部區(qū)域,在其他區(qū)域流行并不特別嚴重。
新病毒的出現總是出其不意,人類用了幾千年才發(fā)現了天花疫苗。但隨著科技進步,隨著基因測序等新技術的成熟,克制新病毒的新技術、新疫苗將會更快出現。
在疫苗和特效藥出現前,對于病毒,科學的防控手段本身也會帶來有效積極的正面效果。只要按照科學的方法應對,我們對控制疫情的發(fā)展有堅定的信心。
隔離,是人類在與瘟疫的斗爭中,已經總結出來行之有效的辦法。
20世紀最嚴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發(fā)生在大清末年的中國東北。名垂醫(yī)學史的防疫先驅伍連德,用隔離的辦法以僅死亡6萬人的代價成功實現了控制。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流行病防治的現代醫(yī)學基礎,催生了流行病調查這門學科。
簡單講,流行病調查一是溯源以求所以然,二是循流以求最小化。病毒的溯源工作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目前的確遇到了難點,但其實,包括SARS的溯源工作到現在也還沒有結論,這正是科學的程序和態(tài)度。
當下防疫最重要的工作是循流,實現對病毒的隔離,切斷病毒傳播途徑,進而實現對傳播鏈條的控制,不斷縮小病毒傳播的半徑。
控制傳播,我們有政府動員和群防群治相結合的模式,這是我們的體制優(yōu)勢,也是傳統優(yōu)勢。只要每一層組織,特別是基層組織,以及企業(yè)、單位、社區(qū)、村落都有效行動起來,病毒攜帶者的傳播路徑就會清晰,從而為隔離和控制奠定基礎。歷史形成的傳統模式反饋回還的鏈條較長、時耗時,也偶有盲區(qū)和漏點,但基本扎實有效,對于基層防疫起到了不錯的保障。
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我們循流提供了更快捷的手段??梢猿浞掷么髷祿腿斯ぶ悄埽瑢ι矸輸祿?、移動網絡數據變化進行比較,疊加交通、酒店、醫(yī)院、稅務、銀行信息進行梳理篩選,主動為基層提供數據。當然,這種篩選必須基于倫理法治的基礎之上,實現對人的隱私和權利的全面保護。這既是對我們新興產業(yè)的一次全面挑戰(zhàn),也是對新興產業(yè)走向更廣闊應用的一次重大機遇。
循流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針對性最好的防控措施。
全面防控升級雖然可能是最有效果的,但并非最有效率。容易導致社會心理的崩潰,誘發(fā)大量的信任危機、和諧消融、傳統破壞、反人類行為出現,其修復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都會比較大。全面防控升級還容易因心生畏懼而反應過度:過度防護、經濟活動過度收縮、防護物資過度浪費。
對治理體系而言,不惜一切代價和社會損失最小化經常是悖論,考驗我們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對新型病毒的防治,要有戰(zhàn)略思維,要綜合施策。我們既遺憾于春節(jié)大范圍流動給防控帶來的困難,也要感謝春節(jié)給防治留出了時間。
春節(jié)休假,給大范圍隔離措施創(chuàng)造了時間窗口,民眾的自我隔離得以較好實現;春節(jié)休假,減輕了對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干擾;春節(jié)休假,為疫情管控見成效制造了時間上的可能,有利于在節(jié)后盡快出現拐點;春節(jié)休假,也為經濟政策調整預留了時間。
在當前情勢下,我們應該做什么?
要堅持戰(zhàn)略思維、底線思維、辯證思維相結合,在以保證人民生命健康為第一原則的前提下綜合施策。
宏觀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有厚度、有韌性、有耐力,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xù)和穩(wěn)定。微觀上,要高度關注重點地區(qū)、重點行業(yè)以及風險傳導比較明顯的領域,如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及時給予精準扶持和幫助。
要樹立轉“危”為“機”的思想,把危機轉化為實現不破不立先破后立、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機遇,對大數據應用、基因技術、健康經濟、網絡經濟等潛在增長領域進一步加大扶植力度。
要把危機作為倒逼改革的重要機遇:
——認真而絕不敷衍地檢討在治理管理環(huán)節(jié)中的失誤。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導向,堅定分級診療等醫(yī)療改革的正確方向,不斷提高我們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認真而絕不表面地改進社會治理結構。更好地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基層組織、社會組織、自發(fā)自覺團體、民眾自身的宏觀和微觀相結合、上下結合的治理結構,進一步培養(yǎng)正能量有影響的專業(yè)團體和權威人士,豐富我們服務民眾、引導民眾的能力和手段。
——認真而絕不輕視地培育成熟理智的社會心智。借助多難興邦、共克時艱激發(fā)出來的斗志,讓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文明行為文明作風、民族認同民族凝聚更加彰顯,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廣泛的心理基礎。
這場疫情無疑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中一場不可回避的重大風險挑戰(zhàn),但風會吹滅蠟燭,卻也會讓火燒得越旺。也許有的人會疏離,但也會讓更多的人團結在一起。
越是危難時刻,越要堅定信心,越要看到隧道盡頭的光。
當務之急,是要上下同心,以高度的自覺、統籌的視野、堅定的執(zhí)行、完善的社會結構、科學的管理方式,去直面災難、抵抗沖擊,以期迎來新的、更強韌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楊林宇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