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非洲人像牛一樣被荷蘭奴隸販子運到前殖民地蘇里南,這段歷史是丑陋和痛苦的,也是徹頭徹尾的恥辱。”去年12月19日,荷蘭首相呂特正式為該國在奴隸貿(mào)易中扮演的角色道歉,并承認這是“反人類罪”。時隔一天之后,德國官員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正式歸還在“黑暗的殖民時期”掠奪的貝寧王國銅雕時說:“我們偷走這些銅雕是不對的,保留它們也是錯誤的,早就應該把這些文物歸還給它們的家鄉(xiāng)。”最近幾年,還有丹麥、法國等歐洲國家為昔日的殖民歷史進行道歉或歸還掠走的文物。人們不禁要問:這背后有什么現(xiàn)實的政治利益和復雜的社會背景?“首先是承認,其次是道歉,最后是補償。”這是被殖民過的國家民眾對殖民國家的基本訴求,他們認為“一個歸還贓物的小偷不應該受到贊揚”。因此,當年的老牌殖民者僅僅口頭道歉顯然是不夠的。
去年12月19日,荷蘭首相呂特在國家檔案館發(fā)表演講,就本國的殖民歷史道歉。(法新社)
歐洲道歉接二連三
據(jù)荷蘭媒體報道,首相呂特上個月在國家檔案館發(fā)表演講時,先是為該國參與奴隸貿(mào)易的歷史行為公開致歉。他隨后表示,荷蘭政府將設立一個2億歐元的基金,用來幫助解決奴隸制遺留問題并加強相關教育,但不會直接提供賠償。據(jù)報道,敦促國民反思過去的殖民歷史也是荷蘭政府要認真面對的問題。荷蘭青少年對國家在奴隸貿(mào)易中的“黑歷史”了解有限,2006年荷蘭政府才將奴隸制的內容加入學校課本。
對荷蘭作出的歷史道歉,德國《青年世界報》發(fā)表評論認為,荷蘭進行的是“沒有賠償?shù)牡狼?rdquo;。因為荷蘭首相道歉時沒有談及如何賠償,德媒還援引蘇里南《明星資訊》的評論說:“缺乏慶祝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所必須具備的謙遜和莊嚴。”
法國《費加羅報》近日就“荷蘭為奴隸制道歉是否會打開潘多拉魔盒”的問題專訪法國歷史學家德福赫德。據(jù)這位研究荷蘭歷史的學者介紹,17世紀曾為海上殖民強國的荷蘭,統(tǒng)治過非洲、亞洲和美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如荷蘭在300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擁有印尼這樣一個巨大的殖民地,再如被販賣至美洲的1100萬至1200萬奴隸中,有5%是荷蘭人參與的。德福赫德援引的一項民調顯示,49%的荷蘭人反對對殖民歷史道歉,他們成為“相對多數(shù)”,而支持道歉的人只有38%。沒有共識正是荷蘭政治領導人對相關問題保持謹慎的原因。
談到為什么荷蘭現(xiàn)在選擇道歉,德福赫德表示,荷蘭1863年7月1日廢除奴隸制,但有強制性的10年過渡期,這意味著一些被奴役的人被迫在種植園又勞作了10年。今年荷蘭將迎來正式廢除奴隸制150周年。
“一些歐洲國家已為其殖民歷史道歉。但這些道歉夠嗎?”歐洲新聞電視臺近日在報道荷蘭、丹麥、法國、英國和歐洲議會正式承認奴隸制和奴隸貿(mào)易是“危害人類罪”時發(fā)出這樣的聲音。報道稱,1992年,時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 為天主教會在奴隸制中扮演的角色道歉。2018年,丹麥政府向殖民過的加納道歉。2021年,德國承認對前殖民地納米比亞的赫雷羅族人和納馬族人犯下“種族滅絕”的罪行。去年2月,荷蘭首相就該國上世紀40年代殖民統(tǒng)治印尼時期系統(tǒng)性使用“極端暴力”向印尼人民道歉。去年6月,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對該國曾在剛果(金)的殖民歷史表示“最深切的遺憾”,但沒有正式道歉。去年12月,德國把20件貝寧王國時期的銅雕交還給尼日利亞,稱此舉是在改正“錯誤”,對“黑暗的殖民歷史”進行反省。
尼日利亞阿布賈大學奧林匹斯·埃尤博士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向尼日利亞歸還搶走的文物,再次讓人想起奴隸制、征服和殖民主義的殘酷歷史。埃尤認為:“德國歸還貝寧王國銅雕一事絕對不值得慶祝。一個歸還贓物的小偷也不應該受到贊揚。這些銅雕揭示了我們非洲人遭受的苦難,但西方國家還沒有贖罪。”
道歉背后的幾大原因
最近兩年,法國也向貝寧、塞內加爾兩國歸還了部分文物。法國媒體認為這也是法國直面殖民歷史的表現(xiàn)。從過去對殖民歷史諱莫如深到公開譴責殖民罪行,這反映出法國和西方社會的哪些變化呢?
據(jù)《環(huán)球時報》駐法國記者觀察,首先是社會輿論與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最近兩年,法國各電視臺和主流報刊對殖民歷史的反思有所增加,這與歐美反種族主義浪潮的此起彼伏以及左翼政治力量在政界、學術界日益占據(jù)話語權有一定關系。美國“弗洛伊德之死”引發(fā)的抗議浪潮給歐洲帶來沖擊波。2020年,法國國民議會門前的科爾貝雕像被“反仇視黑人行動隊”等組織潑紅漆??茽栘愂菄趼芬资臅r期的大臣,參與過1685年《黑人法典》的起草,被認為是在法國奴隸貿(mào)易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始作俑者”。法國前總理、擔任“奴隸歷史記憶基金會”主席的埃羅也呼吁為國民議會中的“科爾貝廳”和經(jīng)濟部的“科爾貝樓”改名。其次是地緣政治的需要。法國《世界報》去年6月曾刊文稱,為了深入對非交往,法國必須擺脫殖民主義者的可疑形象。最后是以法國為代表的歐盟國家人口結構發(fā)生了變化。隨著戰(zhàn)后特別是最近十幾年大量非洲裔移民進入,法國等歐盟國家也必須對殖民主義問題有重新的認識和表態(tài)。
需要強調的是,法國各界在如何認識和評價殖民非洲的歷史問題上仍有很大爭議。2017年2月,當時還是法國總統(tǒng)候選人的馬克龍訪問阿爾及利亞,他有關“殖民行動是法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反人類罪”的表態(tài)在法國國內引起巨大爭議。特別是右翼與極右翼黨派反應強烈,認為馬克龍的話“抹黑了法國歷史”,不配做總統(tǒng)候選人。
這兩年還有法國歷史學家抱怨,英國與法國的殖民歷史被世界過多關注,而對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德國等殖民國家關注相對就少了很多。有法律界和政界人士在電視辯論節(jié)目中聲稱,“為昔日的殖民主義歷史道歉,本質上也是一種否定歷史的做法,是用今天人們的觀念去曲解歷史”。即使是馬克龍,在當上總統(tǒng)后也表示過“共和國不會從它的歷史上抹去任何痕跡或名字,不會推倒雕像,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待我們的整個歷史和全部記憶”。
“把當年殖民過的國家看成是新的砝碼”
卡特婭是德國柏林一家公關公司的經(jīng)理,該公司的業(yè)務也發(fā)展到德國曾殖民統(tǒng)治過的非洲國家??ㄌ貗I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歐洲殖民國家的反思和贖罪目前看仍是形式多于實際行動,真正作出的賠償還不多。
卡特婭認為,歐洲殖民國家紛紛道歉的背后,有政治考量也有經(jīng)濟考量。首先是國際大背景的推動,2020年美國掀起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抗議活動,也讓有過殖民歷史的歐洲國家開始反思。其次是俄烏沖突造成能源危機后,歐洲重新認識到非洲、南美、東南亞等地區(qū)的重要性。比如德國聯(lián)邦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部計劃在今年1月底推出的新版“非洲戰(zhàn)略”,明確表示要與中國、俄羅斯、土耳其和海灣國家等競爭對手在非洲展開較量??ㄌ貗I說,不僅德國政要頻繁訪問非洲,她的公關公司在相關國家的業(yè)務也大幅增加,總之,“歐洲國家正把當年殖民過的國家看成是一個新的砝碼”。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田文林看來,歐洲國家為殖民歷史道歉不過是為了改善自身形象,但歐洲國家在亞非拉國家進行殖民侵略的歷史無法掩蓋。如果這些國家始終對歷史事實沒有正確回應,那么它們就無法得到被殖民國家的真正認可和接納。殖民主義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產(chǎn)物已成為“過去式”,原來的殖民主義政策也無益于西方國家的利益。因此,西方國家紛紛譴責殖民主義,表現(xiàn)出對過往歷史的清算態(tài)度。
田文林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歐洲國家反思殖民歷史,實際落腳點還是為了現(xiàn)實利益。對正處在困境中的歐洲而言,它們離不開非洲的能源和市場。
墨西哥等拉美國家近幾年也要求西班牙為其殖民歷史道歉,但遭到拒絕。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江時學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西班牙政府以“不能根據(jù)以前的行為來判斷當代的對錯”等說辭為自己開脫,拒絕墨西哥的道歉要求,并認為這些歷史問題對今天兩國間的外交關系、經(jīng)貿(mào)交流影響有限。
一些研究歐洲種族主義問題的學者認為,歐洲國家承認殖民歷史并作出道歉只是邁出“重要的一步”,治愈歷史創(chuàng)傷,要做的還有很多,如整個國家和社會就該問題達成共識,采取可行措施對前殖民國家和奴隸制受害者的后代進行經(jīng)濟賠償、在學校課程中更真實地講述殖民主義歷史等。
非洲要求歸還文物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牛津大學及倫敦大學研究教授中國考古與文物的學者李寶平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2020年8月,大英博物館將其創(chuàng)始人漢斯·斯隆爵士的半身雕像從特設基座移走,放到了一個展柜中。相關報道說:“其雕像旁輔以他遺贈的部分藏品,皆為奴隸貿(mào)易的標志及遺產(chǎn),以展示斯隆在‘大英帝國的剝削背景下’的收藏。”大英博物館以此表示斯隆爵士是一個奴隸主,要正視其與殖民主義的聯(lián)系。據(jù)了解,對大英博物館此舉,英國博物館界高層和公眾有的支持,有的則認為“偏激進”,還有人擔心歷史上的被殖民國家會提出更多賠償要求。
相關專家認為,歸還文物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戰(zhàn)爭和殖民時期劫掠的文物,因年代久遠,追索起來難度較大。相比而言,近幾十年因被非法盜掘而流失海外的文物,通過相關國家積極追索,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無論是歐洲國家為殖民歷史道歉,還是歸還部分掠奪的文物,都與昔日被殖民國家的不斷努力分不開。埃及文物管理部門的前官員、考古學家扎希·哈瓦斯去年10月在社交網(wǎng)站發(fā)出請愿書,呼吁大英博物館歸還羅塞塔石碑等古埃及珍貴文物,因為這些文物是西方國家通過殖民戰(zhàn)爭非法掠奪的“戰(zhàn)利品”,理應物歸原主。截至今年1月2日,網(wǎng)絡簽名已超過14.2萬人,但大英博物館對歸還文物的要求始終沒有進行回應。
扎希·哈瓦斯近日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xiàn)在是時候停止帝國主義行徑、停止購買非法文物了”,他正告那些西方國家的博物館無權保留它們搶奪或非法交易來的文物。2009年,扎希·哈瓦斯曾要求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交還盧克索遺址的5件壁畫,在遭到對方回絕后,他下令終止盧浮宮在埃及的考古發(fā)掘工作。盧浮宮在壓力之下,最終將這些壁畫悉數(shù)送還。
近年來,非洲國家要求歐洲歸還文物、贖罪和賠償?shù)暮袈曉絹碓礁?。尼日利亞學者埃尤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歐洲人一開始對此充耳不聞,拒絕賠償和道歉。1977年尼日利亞舉辦黑人和非洲文化節(jié)時,就向英國政府提出過歸還文物的要求,結果被英國政府拒絕。尼日利亞人永遠不會忘記1897年的貝寧大屠殺,當時的貝寧王宮被英國侵略者洗劫一空。”他還表示:“如果一個小偷堅持要將他所偷的東西當成自己的財物,你覺得這是正確的嗎?非洲國家除了要求賠償外,還應團結一致,不能再繼續(xù)做只給西方提供原材料的大陸,而是要重新定義雙方的關系。”
尼日利亞藝術家協(xié)會主席蘇萊曼也表示,“殖民者燒殺搶掠,直到今天,他們的后人家里還擺放著所謂的‘戰(zhàn)利品’。我們不僅要求他們道歉,還要求他們說清楚當時殺害的人數(shù)。”一些尼日利亞活動人士認為,除了讓歐洲歸還文物之外,還需要有更多的問責制,比如賠償非洲國家遭受的損失。蘇萊曼表示,英國等殖民過非洲的國家應該用它們從這些文物中賺到的錢為非洲國家建造博物館。
“歐洲殖民歷史對于非洲國家造成的傷害,不是現(xiàn)在象征性地道歉就能夠彌補和償還的。”田文林認為,對歐洲國家的道歉,非洲國家會“聽其言觀其行”。歐洲國家沒有對非洲國家進行實質性、能夠真正改善民生的經(jīng)濟賠償,卻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名義,不斷在這一地區(qū)制造新的人道主義災難。
本報駐尼日利亞、法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姜宣 姚蒙 青木 本報記者 潘曉彤 李予澈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wǎng)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