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泉州新聞
分享

海峽網(wǎng)11月19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李宏圖 許華森 文/圖)

德化:“竹編未成往事,我們還在堅守”

徐文煌用做大型家具的下腳料做小竹凳。

德化:“竹編未成往事,我們還在堅守”

躺椅底座初步成型。

德化竹資源豐富,數(shù)百年前,心靈手巧的德化人除了用竹筍烹飪美食,滿山遍野的竹子更是成為村民手中的編制材料。竹編在這里成為一門父傳子承的手藝。德化的竹編藝術(shù)如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溪,雖然纖弱,但蘊含著德化民間竹編藝人的執(zhí)著和智慧。

11月1日,記者來到德化縣潯中鎮(zhèn)竹編一條街的“竹藝幽齋”竹制品工作坊。

上午8點,竹編藝人徐文煌正在手把手教圍坐在身邊的十多名年輕人編織竹蜻蜓。面前的矮竹凳上,放著他的工具:刮刀、銼刀和鑿。腳邊是一大捆竹蜻蜓,展翅欲飛,活靈活現(xiàn)。“這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動了不少腦筋。”徐文煌說。

破篾,才是最難學的一道工序

56歲徐文煌是德化蓋德鎮(zhèn)福陽村人,和竹子打了40年交道,看上去更像是一名地道的竹農(nóng)。他說,以前村里人靠竹吃飯,他的竹編手藝是從祖上傳下來。

“篾刀一響,白銀萬兩。”在德化,蓋德鎮(zhèn)因竹器編織手藝而聞名,曾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印證著這門手藝曾經(jīng)的興盛。

“我19歲出師開始制作竹器,然而隨著塑料、玻璃制品涌入人們的生活,竹器市場萎縮,竹編工藝也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徐文煌也曾丟下手藝外出務工,2000年,他回鄉(xiāng)成立自己的竹制品工作室,除了做傳統(tǒng)竹器,還帶新人和研發(fā)新品。“手藝丟不下,也希望有人傳承。這些小玩意都是我們工作室的年輕人想出來的,很好賣。”徐文煌說。

徐文煌每年都會抽空到浙江、四川等地,拜訪老篾匠,了解各地編制技法。在工作室五層陳列架上擺放著許多竹編品,從竹扇、竹編小雞,到大一些的花器、竹編包,其中大部分都是徐文煌考察市場時收集來的。

“這些看著簡單,做起來難。新手總以為做竹編要學的是編織方法,其實準備篾條才是最難、最復雜,也是最難學的。”徐文煌指著陳列架上的果呈說,“這里每個尺寸的絲都要一層一層拉出來,需要人用刀具完成。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竹編是拿竹子進行的編織,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取材、破篾、上口、扎口、包角、上色、打磨,比編織所花的時間更多。”

在工作室學藝的大學畢業(yè)生小王告訴記者,徐文煌能手工剖出厚度僅0.2毫米的竹絲,而且還不用眼睛看著做。

徐文煌自豪地說:“竹編是什么,從一根竹子的選材開始就要去把關(guān),光是一道破篾,就擋住大部分人。”說著,徐文煌左手拿起一根2米多長的細竹竿,右手一把破竹子的刀,頓時嘶嘶的竹裂聲響起,一根竹竿幾分鐘就變成一把竹絲。

記者想試試,小王趕緊阻止:“千萬別試,不然弄一手傷。師傅說手上沒有割幾百個傷口,就做不了竹編大師。”記者看到,他們每個人手上都有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傷口。

小王告訴記者,他和學平面設(shè)計的同學想用傳統(tǒng)的竹編手藝做造型現(xiàn)代的竹制品,就一起來拜師學藝,希望掌握竹編技藝。破篾是他們最怕的一道工序。

燒制,沒有多年經(jīng)驗做不好

“一件編制精細的竹工藝品,只需要一根細小的水竹加上工匠的手藝,可以賣到千元甚至上萬元。實用型竹編制品主要是追求硬度,要的竹子口徑要大,但不管手藝多好,賣價也就幾十元至上百元。”徐文煌說。

“這種搖椅做一張要多久?”記者坐在一把搖椅上問。

徐文煌興致高了起來,他帶著記者走進工坊,指著一堆裁好的竹料告訴記者,如果事先備好料,一天就能做成一張,備料更費事、費時。

空氣中彌漫著竹子的清香。工坊中間的巨大操作臺上擺著工坊出品的竹編作品,包括杯墊、提籃、相框等,看起來清新自然。“竹家具沒有化學物質(zhì),很環(huán)保,吸熱能力強,冬暖夏涼,還有不干裂、變形的特點。”徐文煌很有專家范地告訴記者,如今在更注重生活品位的趨勢下,相信竹制家具會重新走入大眾生活。

“做這門手藝很辛苦,只是我們這一輩人一直舍不得丟下。”徐文煌說,制作竹制家具有十幾道工序,就拿這款竹搖椅來說,一張好躺椅一定要符合人體構(gòu)造,坐著舒適、線條流暢,具有藝術(shù)設(shè)計感,特別是燒制這個環(huán)節(jié),有一定的技術(shù)含量。

徐文煌將幾根事先鑿通的竹料搬到工坊烤制區(qū),再將堆在一旁的細沙往竹料中灌,記者也趕緊蹲下幫忙。“這樣在燒烤時可以防裂痕、變形。”說著,他把灌好細沙的竹料的一頭,插入固定在墻上的一根有許多洞眼的柱子上,另一頭系上幾十斤的大石頭。開始烤了,他點燃一個安著長柄、內(nèi)裝燃料的小鐵桶,在竹料的下方不斷移動,讓竹料均勻受熱,左手按壓系有大石頭的一頭。

記者走過去,右手接過徐文煌手上的小桶,有樣學樣地烤制起來,卻發(fā)現(xiàn)很難。小桶有些分量,時間長一點就提不起來,更別想在竹料下平穩(wěn)移動。最大的問題是,如果要顧著左手往下壓竹料,右手就忘了動,動右手的時候,左手又會停下來。見記者顧此失彼,小王開心地說:“還以為就我這樣,原來你也是這樣,看來不是我的平衡能力差。”

“掌握火候很關(guān)鍵,沒有多年的經(jīng)驗是做不好這個竹活的。”徐文煌說,這是做搖椅最關(guān)鍵的部件——底座。

烤了10多分鐘,竹料彎出需要的弧度,再取下來固定使其定型。除了底座,扶手、靠背、固定軸等都要燒烤,如固定軸弧度超90度,特別容易爆裂,技術(shù)不到位,成功率很低。

打磨,是一道良心工序

40年的竹匠生涯,徐文煌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竹編制作技藝,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日復一日的破篾、編織,雙手除了厚厚的老繭,還有累累傷痕,但也讓他累積了豐富的竹編經(jīng)驗。

記者在工坊里,感觸最深的是,所有竹制品觸摸起來都很光滑、綿潤,不像我們平常所見到的竹制品摸起來會割手。

徐文煌坦誠:“手工竹編制品在制作之前已經(jīng)把材料都做過光滑處理,但在后續(xù)穿、插、織、倒篾、錘打等編制工序后,會因為材料的摩擦產(chǎn)生毛刺,這種毛刺不處理,割手是肯定的。因此,竹制品打磨處理是手工竹編完成之后不可缺少的工序,需要人工采用鑷子、剪刀、圓盤砂布、刷子等工具,進行細致處理,要耗費大量時間和心血。毛刺處理是最耗時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最枯燥的工序,更是一道良心工序。”

“這幾年來,竹編工藝進校園了,泉州有幾所中學開辦了‘竹編工藝加工技術(shù)’培訓班,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竹編,這是讓手工竹編技藝傳承下去的一種方式。”徐文煌高興地說,“我的工作室經(jīng)常有年輕人來學習。我不怕麻煩,只要有人學,我就愿意教。”

徐文煌明白,讓竹編再度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就要制作出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的、更為精美的竹編品。但他更清楚,現(xiàn)在能做出人們認可的竹編精品的師傅不多了。

潯中鎮(zhèn)竹編一條街上有十多家竹制品工作坊,師傅大多是六七十歲的老人。

“竹編未成往事,我們還在堅守,我在全國各地學習、探訪的那些老師傅也在堅守。”徐文煌說。

責任編輯:黃仙妹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盛世蓮開】習言道|澳門是偉大祖國的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guān)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quán),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quán)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