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州非遺“蘇蘇醬鴨”已失傳 “洪塘篦梳”漸絕跡
蘇蘇醬鴨制法考究(資料圖)。
海峽網(wǎng)3月23日訊 (福州晚報記者 萬小英 朱丹華/文 張旭陽/攝)由福州晚報和福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福州市群眾藝術館、福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承辦的《福州非遺探秘》欄目,持續(xù)推進一年多,截至目前,已經(jīng)采訪報道了福州的省級以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數(shù)十個。
記者了解到,福州近年來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些非遺項目也面臨著失傳或者瀕臨失傳,即將消逝在滾滾歷史洪流中。其中就包括蘇蘇醬鴨和洪塘篦梳這兩個省級非遺項目。
非遺項目瀕臨失傳,其背后原因有哪些?該如何看待?搶救和保護工作該如何開展?記者為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2009年7月,有關部門為第三批省級非遺項目授牌,劉依富因患病由人代領(資料圖)。
蘇蘇醬鴨:百年手藝已失傳
2009年,福州蘇蘇醬鴨制作技藝入列第三批省級非遺名錄。次年,“蘇蘇醬鴨”第三代傳人劉依富獲評第二批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蘇蘇醬鴨”誕生于清咸豐年間(約1851年),因其創(chuàng)始人劉克輝別號“蘇蘇”,故取其名。劉克輝的父輩以賣湯鴨(宰殺處理活鴨后的生鴨)為生。劉克輝見賣湯鴨本小利微,遂研制了一種醬汁配料。制成的熟鴨挑到鬧市售賣,成為“搶手貨”,劉克輝積攢了資本,還買下了店面。
劉克輝謝世后,其子劉守和繼承父業(yè),此人面有麻點,排行老三,人稱“麻三”。為了保證貨源和質(zhì)量,劉守和辦起鴨場,開了制醬作坊,為降低成本,老酒也自家釀造。劉守和1979年去世,自幼跟其學藝的兒子劉依富繼承手藝并加以創(chuàng)新,青出于藍。
據(jù)了解,蘇蘇醬鴨不用香料添香,也不放糖求甜,而是用福州老酒加上自制的醬汁,和鮮鴨一起,煮制便成。成品色如琥珀、油光透亮,以肉嫩骨酥為主要特色,滋味基本來自鴨子的原汁原味,吃起來滿口清香,獨具一格。
醬鴨不僅深受福州大眾青睞,連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海軍將領薩鎮(zhèn)冰、陳紹寬也經(jīng)常購買。
蘇蘇醬鴨制法考究,必須選用福州本地鮮活的半番鴨,去凈鴨毛,挖去內(nèi)臟,洗凈后放到熱水鍋中汆一下,再浸入清水洗去血穢。之后將鴨放入調(diào)好的醬汁鍋中,用大火煮一小時,煮時用銅針刺穿鴨身,便于醬汁入味。待重新調(diào)配醬汁的味道和濃度后,再次放入鴨子,用微火煮兩三個小時,其間不斷翻動,使入味均勻。據(jù)悉,醬汁選用上等黃豆發(fā)酵而成,配方系“獨門秘笈”,對外絕對保密,對內(nèi)也是“傳男不傳女”。
2010年元旦,66歲的劉依富突發(fā)中風,神志不清,幾年后就不幸去世。他一生未娶,沒有后代,無人繼承這門技藝。在福州老街上飄蕩了一百多年的誘人醬鴨香,徹底消失了。
洪塘篦梳美觀雅致(資料圖)。
洪塘篦梳:五百年名梳漸絕跡
福州是中國頭梳三大產(chǎn)地之一,制梳行業(yè)源遠流長,除了“福州三寶”之一的牛角梳,洪塘篦梳也曾是一絕。2009年,“福州洪塘篦梳制作技藝”獲評第三批福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然而,隨著近年來社會現(xiàn)代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篦梳漸漸失去市場,在市面上幾近絕跡,制作手藝也后繼無人。
篦梳,指的是用竹子或牛骨等材料制成的一種頭梳。“洪塘篦梳”以麻竹為原料,出自福州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洪塘村,首創(chuàng)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至今已有560多年歷史。其創(chuàng)始者明代洪塘郭厝里的郭界三,把自己制作的篦梳都放在洪塘妙峰山腳林厝山的一片山崖上晾曬,“洪塘篦梳山”也因而得名。
洪塘篦梳制梳工藝精湛(資料圖)。
據(jù)說,從明朝開始,洪塘村的居民就以篦梳制造為主業(yè),當?shù)赜性S多篦梳作坊。到解放前,“洪塘篦梳”逐漸式微,由于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視,1958年開始恢復出口及銷往全國各地,1961年,“洪塘篦梳”把福州漆器赤寶砂、綠寶閃金、金絲瑪瑙等材料及技法應用于篦梳中梁上,更顯精致名貴。
據(jù)介紹,洪塘篦梳傳統(tǒng)手工技藝充分體現(xiàn)了制梳工藝的精湛和洪塘的地方特色,具有料好工精、外表光滑、色澤鮮艷、經(jīng)久耐用、美觀雅致的特點,并具有齒式尖圓、不會裂齒、梳發(fā)流利,既能搔發(fā)去垢,又不傷膚等優(yōu)勢。
一把用了10多年的洪塘篦梳,這位理發(fā)店老師傅還舍不得扔。
隨著時代的變化,篦梳漸漸失去市場。古時男女都留長發(fā),容易打結,用篦梳梳頭,既可以打理頭發(fā)、刮掉頭皮屑,還可以按摩頭皮、舒筋活絡。因為是私人物品,舊時青年男女也將篦梳作為定情物。
近些年,隨著生活富裕起來,除閩南一些包頭巾的婦女,西北中原一些干旱地區(qū)的百姓仍用篦梳外,很少有人會用篦梳,篦梳漸漸失去市場,在市面上幾近絕跡了,而且這門手藝也后繼無人。數(shù)年前,福州洪塘篦梳廠倒閉。
蘇蘇醬鴨(資料圖)。
專家建議:政府“搭臺”民眾參與
圍繞非遺項目瀕臨失傳的原因,對非遺如何保護、傳承等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福建師范大學教師、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業(yè)博士李致偉。
李致偉說,不同的非遺項目失傳有個性的原因,也有共性特點。“蘇蘇醬鴨”的遺憾體現(xiàn)了非遺傳統(tǒng)傳承方式的弊端,非遺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文化是共享而非獨享的觀念需要得到普及;而“洪塘篦梳”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現(xiàn)代人生活方式改變,導致消費群體缺失?,F(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流行審美方式乃至文化認同發(fā)生了變革,過去的人梳發(fā)髻、插篦梳,現(xiàn)代女性一般是散發(fā)。類似這樣的項目,容易在歷史傳承中遭到“活兒累、錢少、沒市場”等方面的諸多阻力,導致失傳。
如何才能避免失傳?李致偉說,保護非遺,最好是結合具體項目的保存現(xiàn)狀,尋找與當代社會生活的契合點,同時依靠政府“搭臺”來提高全民對傳統(tǒng)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政府要敢于給傳統(tǒng)文化空間造境,使民眾高度參與。目前,民眾對非遺項目的保護意識不夠,參與程度不夠高,文化自覺還沒有充分形成。項目繼承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技藝公諸于世,傳承體系不完善,這也是需要政府加緊疏導與完善的工作。而把遺留的老物件保存下來,把資料記錄下來,或根據(jù)文物遺骸去推測過去,這些都是非遺保護中的最無奈之舉。
李致偉最后說,有些非遺項目慢慢淡出歷史舞臺,也是自然規(guī)律,也需要尊重。對于即將失傳的項目,政府可以幫助其再造內(nèi)部循環(huán)系統(tǒng),使它們重獲新生。同時李致偉還呼吁社會媒體能持續(xù)關心非遺,特別是瀕臨滅絕非遺、未立項的非遺,幫助其宣傳尋找傳承人,建立傳承體系,并協(xié)助政府做好相關的記錄搶救工作,為子孫后代續(xù)文化之根。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州市新增8項省級非遺項目 包括福州方言八音等2019-03-12
- 第六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公布 泉州大鼓吹等八項目入選2019-03-11
- 竹木畫、灌蛋、青白瓷 多項非遺項目首現(xiàn)榕城2019-03-09
- 福州:一碗“拗九粥”喚起全城孝行 “拗九節(jié)”申報非遺項目2019-03-06
- 探訪羅源“非遺”傳承人之家: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2018-01-15
- 福建第四批非遺項目傳承人名單公布 廈門14人上榜2017-11-28
- 金雞報春百雞百福 剪紙盡展世界級非遺項目魅力2017-03-01
- 莆田春節(jié)要過兩次年 莆仙“做大歲”全國獨有2017-02-21
- 福州非遺項目羅源進水宮廟會活動舉行 數(shù)萬人同觀“過火”盛況2017-02-10
- 廈門將系統(tǒng)征集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資源2016-12-27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綠色祭掃 樹立新風2019-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